在建筑领域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需求的变化,许多既有建筑结构需要进行加固以提升其性能和安全性。碳纤维加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且高效的加固方法,正日益受到广泛应用。下面将深入探讨其原理、核心作用及相关要点。
一、碳纤维加固原理
碳纤维加固主要借助高性能结构胶,把碳纤维布或者碳纤维板紧密粘贴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,常见的如梁、板、柱、墙等部位 。碳纤维材料本身具备极为出色的性能,其抗拉强度惊人,可达 3000MPa 以上 ,远超过普通建筑材料。当碳纤维与原混凝土结构通过结构胶牢固粘结后,二者便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。在结构承受荷载时,碳纤维能够充分发挥其高强度的抗拉性能,如同在结构外部额外配置了高性能的受拉钢筋,积极替代或者辅助原结构构件承担拉应力。举例来说,在一根受弯的混凝土梁中,梁底部受拉区域的混凝土和钢筋在长期使用或者荷载增加的情况下,可能出现拉应力不足而导致开裂等问题。此时,在梁底粘贴碳纤维布后,碳纤维布能够凭借自身强大的抗拉能力,分担原本由混凝土和钢筋承担的拉应力,从而有效阻止裂缝的进一步发展,提高梁的抗弯性能 。同理,对于受剪的构件,碳纤维布在垂直于裂缝方向粘贴后,可以增强构件的抗剪能力,通过约束混凝土的变形,提高混凝土的抗剪强度,使得结构整体的抗剪性能得到提升 。
二、核心作用
碳纤维加固的核心作用类似于在原结构外部设置 “体外配筋” 。在实际工程中,很多受弯、受拉构件由于设计标准较低、使用功能改变或者长期的环境侵蚀等原因,其承载力无法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。以工业厂房中的吊车梁为例,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,吊车的起重量增加,原有的吊车梁在受弯和受拉方面的承载力不足,可能出现下挠变形过大、裂缝开展严重等问题。采用碳纤维加固后,碳纤维布或板与原吊车梁协同受力,碳纤维的拉伸变形能够与原结构共同抵抗外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,使得吊车梁的抗弯、抗裂能力显著提高,从而有效解决了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。再比如一些老旧建筑的楼板,由于早期设计的活荷载取值较低,在如今增加装修荷载或者改变使用功能后,楼板出现受弯承载力不足的情况。通过在楼板底部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,碳纤维布能够像额外的受拉钢筋一样,与原楼板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协同工作,提高楼板的承载能力,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 。
三、应用范围
碳纤维加固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。在混凝土结构中,无论是梁、板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,还是桥梁的桥墩、桥面板,以及建筑物的筒体、壳体等特殊结构形式,只要存在受弯、受拉承载力不足或者需要提高抗裂性能的情况,都可以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 。例如在桥梁加固工程中,对于因交通流量增加、超重车辆通行等原因导致的桥梁结构病害,如梁体出现裂缝、抗弯能力下降等问题,碳纤维加固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桥梁自重的前提下,有效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。在建筑物抗震加固方面,碳纤维加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。通过在框架柱、梁等构件表面粘贴碳纤维布,可以增强结构的延性,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,从而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。此外,碳纤维加固还适用于一些特殊环境下的结构加固,如处于高湿度、强腐蚀环境中的建筑物或构筑物,由于碳纤维材料本身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,能够在恶劣环境中长期保持其力学性能,保证加固效果的持久性 。
四、施工流程
- 施工准备:在正式施工前,需要拟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,对所使用的碳纤维片材、配套树脂以及施工机具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准备,确保材料质量合格、数量充足,机具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。同时,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,排除影响施工的障碍物,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。
- 混凝土表面处理:首先要清除被加固构件表面的剥落、疏松、蜂窝、腐蚀等劣化混凝土,直至露出坚实的混凝土结构层。对于构件表面的缺陷部位,需要用修复材料进行修补,使其表面平整。对于裂缝,要根据裂缝宽度进行不同处理。缝宽小于 0.2mm 的裂缝,采用环氧树脂进行表面涂刷密封;缝宽大于 0.2mm 的裂缝,则需要用环氧树脂进行灌缝处理 。之后,将构件表面凸出部分,如混凝土构件交接部位、模板的接槎等打磨平整,最后对打磨过的构件表面进行清洗,并使其充分干燥 。
- 配制并涂刷底层树脂:按照供应商提供的工艺规定,准确配制底层树脂,然后将其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。在树脂表面达到指触干燥状态后,应立即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,以确保各工序之间的衔接紧密,保证施工质量 。
- 配制找平材料并对不平整处修复:根据施工要求,配制合适的找平材料。对于混凝土表面存在的凹陷部位,使用找平材料进行填补,使其达到平整状态。在转角处,也需要用找平材料修复为光滑的圆弧,以保证碳纤维布粘贴时的平整度和紧密性 。
- 粘贴碳纤维布(或板):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,使用钢直尺与壁纸刀准确裁剪碳纤维布或板。然后配制浸渍树脂,并将其均匀涂抹于所要粘贴的构件表面。在粘贴碳纤维材料时,要确保碳纤维与树脂之间尽量不夹杂空气,可以使用罗拉等专用工具沿着纤维方向在碳纤维材料上多次滚压,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或板 。碳纤维布的纵向接头必须搭接 20cm 以上,且该部位应多涂树脂,以保证接头处的粘结强度,而碳纤维横向一般不需要搭接 。
- 表面防护:在碳纤维布粘贴完成并达到一定固化时间后,需要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,对加固构件表面进行防护处理。如果加固补强构件有防火要求,可在树脂固化后涂刷耐火涂层,同时要保证防护材料与碳纤维布之间有可靠的粘结,以确保防护效果 。
五、材料选择
- 碳纤维布: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产品,如高强度 Ⅰ 级或 Ⅱ 级碳纤维单向织物布复合材。常见的克重有 200 克、300 克等,对应的理论厚度分别为 0.111mm、0.167mm 等 。高强度 Ⅰ 级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要求≥3400MPa,弹性模量≥240GPa,伸长率≥1.7%;高强度 Ⅱ 级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要求≥3000MPa,弹性模量≥210GPa,伸长率≥1.5% 。在选择时,要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和设计要求,合理确定碳纤维布的规格和型号 。
- 碳纤维板:有 1.2mm 和 1.4mm 厚等不同规格。与碳纤维布相比,碳纤维板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,适用于对加固效果要求较高、受力较大的结构构件加固 。在一些大型桥梁的主粱加固或者高层建筑的关键受力柱加固中,可能会优先选择碳纤维板进行加固 。
- 粘结树脂:改性环氧树脂是常用的粘结材料,它在碳纤维加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良好的粘结树脂应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,能够确保碳纤维与混凝土基材牢固粘结,共同受力 。同时,粘结树脂还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、耐久性以及适宜的施工工艺性能,如可操作时间、固化时间等要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 。在选择粘结树脂时,要注意其与碳纤维材料的适配性,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工程设计要求 。
六、质量控制
- 材料质量控制:所有进场的碳纤维材料和胶结材料,都必须具备质量标准证明文件,如出厂产品合格证等,并且要符合工程加固补强的设计要求 。在材料运输和储存过程中,要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,防止碳纤维材料受挤压、直接日晒和雨淋,胶结材料应储存在阴凉密闭的环境中,以保证材料性能不受影响 。
-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:在各工序施工过程中,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和监督。每完成一道工序,都要提请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认可,只有在确认上一道工序质量合格后,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。例如,在涂刷底层涂料时,要确保涂料涂刷均匀、无漏涂现象,并且要严格控制施工环境的气温、湿度等条件,严禁在不适合的环境下施工。对于添加溶剂稀释后的涂料,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。在构件表面残缺修补工序中,构造物表面的小孔、内角等部位必须用环氧腻子修补平整,腻子涂刮后若仍存在不平糙纹,应再次用砂纸磨平 。
- 粘贴质量检验:碳纤维粘贴完成后,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。首先要检查下涂和上涂是否充分渗浸入碳纤维束,确保碳纤维粘结严实 。对于粘贴过程中出现的空鼓现象,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判断和处理。直径在 10mm 以上 30mm 以下的空鼓,每平方米少于 10 个可认为合格;若每平方米在 10 个以上,则需进行补修 。对于直径在 30mm 以上的空鼓,只要出现即判定为不合格,必须进行补修 。此外,还要检查顺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是否不小于 20cm,各层之间的搭接部位是否错开至少 50cm,以及碳纤维材料的规格、粘贴位置、长度、宽度、纤维方向、层数等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。
碳纤维加固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,在建筑结构加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通过深入了解其原理、核心作用、施工流程、材料选择以及质量控制要点,能够更好地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这一技术,确保结构加固的效果和质量,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,满足人们对建筑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