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植筋加固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加固技术,在程序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: 1. **施工前准备** - **材料检验**:植筋胶是植筋加固的关键材料,要检查其产品合格证、质量检验报告等,确保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。同时,对钢筋也要进行外观检查和力学性能试验,查看有无锈蚀、弯曲等缺陷,保证钢筋的强度和延性满足工程需要。例如,在一个建筑加固项目中,因未严格检查植筋胶的保质期,使用了过期产品,导致植筋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不足,最终不得不重新植筋,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。 - **工具准备**:根据植筋的直径和数量,准备好相应的钻孔工具,如电钻、风钻等,以及清孔工具、注胶设备等。确保工具性能良好,能满足施工要求。 - **现场清理**:将需要植筋的部位表面清理干净,去除灰尘、油污、松散混凝土等杂质,为后续施工提供良好的基础。 2. **定位放线** - **按图放样**:依据设计图纸,在施工现场准确测量并标记出植筋的位置。使用墨斗、钢卷尺等工具,确保位置准确无误,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。例如,在某厂房加固工程中,由于定位放线不准确,导致部分植筋位置偏离设计要求,影响了结构的受力性能,不得不进行重新调整。 - **避开障碍**:在定位过程中,要注意避开原结构中的钢筋、线管等障碍物。如果遇到无法避开的情况,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,调整植筋位置。 3. **钻孔** - **控制孔径和孔深**:按照设计要求的钢筋直径和锚固长度,确定钻孔的直径和深度。一般来说,孔径应比钢筋直径大4 - 6mm,孔深要满足设计的锚固长度要求。例如,对于直径为20mm的钢筋,钻孔直径宜为24 - 26mm。钻孔时要使用专业的钻孔设备,确保孔壁垂直、光滑,避免出现斜孔、弯孔等缺陷。 - **防止损伤原结构**:钻孔过程中,要控制好钻孔的力度和速度,防止对原结构造成过大的损伤。特别是在靠近结构边缘或薄弱部位钻孔时,更要小心操作。 4. **清孔** - **吹出灰尘**:钻孔完成后,首先使用吹风机或空压机等设备,将孔内的灰尘吹出。这一步骤非常重要,因为孔内的灰尘会影响植筋胶与孔壁、钢筋的粘结效果。 - **擦拭孔壁**:用干净的棉纱布或毛刷,对孔壁进行擦拭,进一步清除孔壁上附着的灰尘和杂质。清孔完成后,要及时对孔口进行封堵,防止杂物再次进入孔内。 5. **钢筋处理** - **除锈除油**:对植入的钢筋进行除锈处理,可使用钢丝刷、砂纸等工具,将钢筋表面的锈迹清除干净。同时,要去除钢筋表面的油污、泥土等杂质,保证钢筋表面清洁。 - **调整长度**:根据设计要求,对钢筋进行下料,确保钢筋的长度符合锚固长度和结构受力要求。下料后的钢筋端部要进行平整处理,避免出现毛刺或弯钩,影响植筋效果。 6. **注胶** - **选择合适的胶**: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,选择性能良好、质量可靠的植筋胶。不同类型的植筋胶在粘结强度、固化时间、适用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,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选择和使用。 - **正确注胶**:使用专用的注胶设备,将植筋胶均匀地注入孔内。注胶时要从孔底开始,缓慢注入,使胶液充分填充孔内空间,避免出现气泡或空洞。注胶量一般以孔深的2/3为宜,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筋的质量。 7. **植筋** - **缓慢插入**:将处理好的钢筋缓慢插入注胶后的孔内,边插入边旋转钢筋,使植筋胶均匀地包裹在钢筋表面。插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钢筋的垂直,避免钢筋与孔壁碰撞,破坏孔内的胶液层。 - **调整位置**:钢筋插入到设计深度后,要及时调整其位置,确保钢筋的位置准确无误。如果发现钢筋位置偏差,应立即拔出钢筋,重新注胶植筋。 8. **养护固化** - **避免扰动**:植筋完成后,在植筋胶固化期间,要对植筋部位进行保护,避免受到外力的扰动或碰撞。一般来说,植筋胶的固化时间根据不同的产品和环境温度有所不同,在常温下,固化时间通常为24 - 48小时。 - **控制环境条件**:养护期间要控制好环境温度和湿度,避免在高温、高湿或低温环境下进行植筋施工。如果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,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,如在高温时进行遮阳降温,在低温时进行保温处理等。 9. **拉拔试验** - **按规范抽样**:植筋胶固化完成后,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,进行拉拔试验。一般来说,抽样数量应根据植筋的数量和重要性确定,通常每1000根植筋应抽取一组进行试验,且每组不少于3根。 - **检测合格**:通过拉拔试验,检测植筋的锚固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。如果拉拔试验结果不合格,应分析原因,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,如重新植筋或增加植筋数量等。只有当拉拔试验合格后,植筋加固工程才能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。 植筋加固施工的每一个程序都至关重要,只有严格把控各个关键点,才能确保植筋加固的质量,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。